年底了,说个事儿。有相关政策规定,从一定时间起,T800及以上的高性能碳纤维,要持证上岗了。想出口?得先申请许可证。说白了,就是不让随便卖了。这玩意儿是战略物资,懂的都懂。
碳纤维是硬通货,搞航空航天、军工、新能源都离不开。以前敞开卖,现在阀门要关小一点了。对依赖中国货的国际大厂来说,这一下挺突然的,供应链要紧张了。
这算利好吗?这可能带来一定积极影响。1、政策可能倒逼产业升级。以前企业竞争集中在产能和价格方面,现在国家政策调整,可能促使企业向技术研发和高端产品发展。2、有资金支持。江苏给予15%的研发补贴,国家能源局也把碳纤维储氢瓶列入补贴名单。这表明政策鼓励企业发展高端产品。
目标很明确,到2025年,市场规模要达到2000亿,国产化率要达到55%。逻辑是从销售原材料向销售技术专利转变。能够生产T800以上高端产品的企业可能获得较好收益,其他企业也可能有一定收获。
那国外怎么办?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。中国是碳纤维生产大国,政策调整会影响全球供应链。以前从中国采购的国际买家,需要寻找新的供应商。可以选择日本、美国的供应商,但他们产能有限,价格较高。也可以来中国申请许可,但流程复杂,不一定能获批。短期内,全球价格可能会有波动。
受影响较大的是那些从事飞机、导弹、新能源车制造的企业。供应链中断对他们是挑战。他们可能会考虑自己建厂实现国产替代,但碳纤维技术壁垒高、投资大,从建设到投产需要较长时间,这中间存在时间差。
国内企业现在采取合作方式,形成“研发 - 验证 - 产业化”闭环,即上中下游企业合作。企业分别负责研发、验证、生产销售,共享利润。这种方式效率高、成本低、风险小。与以往企业各自为战的模式不同,现在是团结协作共同发展。
反正逻辑就是这样。一个政策,限制了低端出口,可能推动国内产业向高端发展。同时给全球买家带来了挑战,为国内的高端产品争取了时间和市场。差不多就这些。